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7:56:11   浏览:90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5年12月7日,中国农业银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
现将修订后的《中国农业银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实行中遇到的问题,随时报告总行。
原农银发(1994)153号文件下发的《中国农业银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银行高效优质高产农业示范区贷款管理办法》即行废止。

附一:中国农业银行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要求,中国农业银行从1994年起,开设扶持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集中支持粮棉大县提高粮棉生产能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切实管好用好此项贷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所需规模由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农业银行农业贷款计划中专项安排;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所需资金,由中国农业银行统筹解决。中国农业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有关贷款的政策原则,组织发放及管理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
第三条 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按照粮棉大县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坚持“粮棉稳定增长、调整结构、综合开发、提高效益”的方针,讲求实效。在促进粮棉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扶持粮棉大县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富县裕民。
第四条 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必须坚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谁用谁借谁还”和“借款自愿、贷款自主”等信贷原则,依法管理,确保贷款的安全周转和效益。
第五条 各级行要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执行政策,坚持贷款自主原则,确保贷款落实到位和有效周转。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银行发放贷款或阻止收回贷款。各级信贷人员要遵纪守法,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违反信贷政策、原则,以贷谋私的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章 贷款范围和用途
第六条 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只限用于国家确定的商品粮大县(含国营农业垦区)和优质棉大县。
第七条 贷款用途是:
(一)发展粮棉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二)粮棉大县发展多种经营所需的设备、设施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三)农、林、牧及水产业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所需的设施、设备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四)农、林、牧及水产业产品流通市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五)粮棉生产及多种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设备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第八条 此项贷款不得用于与农业及发展农业无关的项目,不得用于搞楼堂馆所,不得用于非生产性开支,不得用于弥补县办工业的资金缺口,不得用于无偿还贷款能力的项目等。
以省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性贷款不得超过当年贷款总规模的40%。坚持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固定资产贷款从严;在建、续建项目优先,新上项目从严的原则。安排贷款计划应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固定资产和已建成投产项目流动资金的需要。

第三章 贷款对象与条件
第九条 贷款对象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国有、集体企业、联营企业、企业集团、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类经济实体。
第十条 贷款条件是:
(一)贷款项目列入有关部门制定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项目确有效益,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项目要经有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所需的能源、环保、设备、物资、技术、交通、管理等基本条件落实;
(二)农、林、畜禽及水产业产品加工、饲料加工项目必须坚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可靠,原料确有来源,产品适应市场需要;
(三)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必须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搞活流通,讲求实效;
(四)借款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权责落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
(五)借款方必须自愿申请贷款。申请中、长期贷款,新建项目企业法人的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得低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25%。申请短期贷款,企业法人的新增流动资产一般不得小于新增流动负债;
(六)有经银行认可的经济担保或抵押物,有条件的要参加社会保险或建立风险补偿制度;
(七)必须在农业银行开立基本帐户,并接受开户行的信贷、结算及财务监督、检查,按期报送经营计划和财务会计报表。

第四章 贷款方式、期限和利率
第十一条 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实行担保贷款方式。
第十二条 贷款期限由经营行根据贷款项目的生产经营周期和借款者的综合还款能力合理确定。短期贷款一般1年;中长期贷款一年2-3年,最长不超过5年。
第十三条 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有关贷款利率。由经办行按规定结算期向借款者计收全额利息。

第五章 贷款的分配与管理
第十四条 贷款分配。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确定的粮棉大县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贡献大小和分行上报的年度贷款项目计划、各行贷款管理等情况,在征得国家计委、农林等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下达项目贷款分配计划。
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不能按县平均分配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要以粮棉大县(市)为单位,新上项目从省计委及农林等主管部门审查推荐的项目或项目库中,依据基层行上报的贷款项目计划,择优选择贷款项目;并在总行下达的年度贷款计划内,按项目将信贷计划下达到有关县(市、区)支行。各级行按规定审批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具体审批权限,由省、区、市分行制定,并报总行备案。
第十五条 贷款管理:
(一)严格贷款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借款单位依据项目规划,编制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属流动资金贷款只编实施方案),向开户行提出借款申请,由开户行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农业贷款项目管理规程》要求,进行贷款项目的考察评估、办理申请和审批手续。
(二)坚持择优发放贷款,确保效益。贷款项目经有权行审批下达后,经办行要进一步做好贷时审查工作,如发现项目不合理或市场发生变化或配套条件未落实影响贷款安全时,要及时调整计划和项目,并报上级行审核批准。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适时发放贷款。经办行要经常对项目实施、贷款使用、经济效益、收本收息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挤占挪用和不按期偿还贷款的,要按规定实行信贷制裁,确保贷款有效运转。
(三)加强贷款效益的考核。项目经办行要对实施项目每年进行一次考核,项目终结后要进行一次总体评价。考核标准:贷款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自有资金是否到位;贷款进度是否与项目实施相适应;贷款是否按期收回等。省、区、市分行每年要对每个县的贷款发放、回收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标准:贷款是否按计划实施;粮棉生产是否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农民收入是否增长;贷款是否按期收回本息等。各项考核指标完成好坏,要与下年度贷款分配挂钩。各级行要按时逐级填报《中国农业银行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统计表》。分行每季要向总行书面反映工作情况,每年要向总行提交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进度和效益,贷款质量及回收,信贷管理工作情况。总行以此作为分配贷款计划的依据之一。
(四)贷款严格按项目管理。
各有关分行要认真衔接、编报贷款项目计划,于每年1月底前向总行上报年度贷款项目计划(贷款额度在800万元以上的,要同时上报评估报告及有关项目材料),总行以此作为安排项目贷款计划的主要依据。要搞好项目贷款计划管理和执行情况检查工作。有关方面应在11月底前向省(区)市分行推荐本辖区下年度粮棉大县发展经济贷款项目计划,以利农业银行对推荐项目进行评估论证,择优确定年度贷款项目计划。
各级行要积极参与贷款项目推荐工作,认真协助有关方面尽快建立项目库。项目经办行要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贷款项目进行审查、筛选、择优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贷款项目自下而上双线申报。要逐步做到项目库里经常保持二倍以上预选数量的可实施备选项目,最终达到农业银行可直接从项目库中择优选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对项目贷款实行规范化管理。
(五)加强贷款项目实施和计划执行情况监测。各级行要对贷款进度按季监测,及时解决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进贷款均衡实施。对项目实施慢和贷款计划执行有困难的,要适时调整贷款计划,以保证贷款及时投放,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保证贷款计划全面完成。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及计划单列市分行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解释、修订权属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附二: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经济优势,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从1994年起,设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为切实管好用好此项贷款,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支持建设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区,推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条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规模由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农业银行农业贷款计划中专项安排;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所需资金,由中国农业银行统筹解决。中国农业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有关贷款的政策原则,组织发放及管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
第四条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坚持“有借有还,到期归还”和“借款自愿,贷款自主”的信贷基本原则,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周转和效益。
第五条 各级行要按照信贷政策和制度规定自主决策贷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银行发放贷款或阻挠收回贷款。银行信贷人员要遵纪守法,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违反信贷原则、政策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章 贷款范围与用途
第六条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贷款只限用于国家确定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不得用于非示范区项目。
第七条 贷款用途
(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等优质产品先进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设备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二)优质高效农林牧及水产业产品加工、贮存、保鲜、运销等所需的设施、设备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三)为示范区配套的各种服务组织建设所需的设备资金及配套流动资金。

第三章 贷款对象和条件
第八条 凡在国家确定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内,从事开发、生产、加工、运销、服务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企业集团(公司)和经济联合体等经济组织,均可申请此项贷款。
第九条 借款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贷款项目必须列入国家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区总体规划,符合国家政策法令,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占有率大,出口创汇率高,经济效益好,能保证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二)借款方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权责落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申请中、长期贷款,新建项目企业法人的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得低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25%。申请短期贷款,企业法人的新增流动资产一般不得小于新增流动负债;
(三)项目实施所必需的水资源、能源、环保、物资、技术、交通、通讯、经营管理等条件落实;
(四)有经银行认可的经济担保或设定的抵押物,有条件的要参加保险和建立风险补偿制度;
(五)必须在中国农业银行开立基本帐户,自愿申请贷款,并接受开户行的信贷、结算和财务监督检查,按时报送经营计划和财务会计报表。

第四章 贷款方式、期限和利率
第十条 贷款实行担保贷款方式。
第十一条 贷款期限根据贷款项目生产经营周期和借款者综合偿还能力合理确定,短期贷款一般1年;中长期贷款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
第十二条 贷款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有关贷款利率。由经办行按规定结息期间向借款者计收全额利息。

第五章 贷款的分配与管理
第十三条 贷款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按国家确立的示范区规划,并依据产业政策、项目效益及有关信贷政策原则安排,不搞平均分配。有关分行及基层行按照集中资金、保证重点的原则,择优发放贷款。
第十四条 项目贷款按下列程序办理并加强管理: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于每年年底前将下年度示范区项目贷款计划,上报总行。贷款额度在800万元以上的,要同时上报评估报告及有关项目材料。
有关方面应在11月20日前向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分行提供下年度示范区贷款项目计划,以便农业银行对推荐的项目进行评估论证。
(二)项目单位根据示范区项目规划向开户行提交经计委及各主管部门等有权单位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出书面借款申请。项目经办行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贷款项目进行审查、筛选,选择具有一定经营规模效益、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突出的项目作为贷款项目,自下而上申报。
(三)示范区贷款项目实行自下而上双线申报。总行根据分行上报的项目贷款计划,依据产业政策,在征得国家计委等有关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审定全年示范区项目贷款计划,并于每年年初将项目贷款计划下达有关分行。
(四)各分行要及时将项目贷款计划下达各基层行。各经办行根据下达的项目贷款计划,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农业贷款项目管理规程》的要求,办理贷款的呈报、审批和发放手续。
(五)贷款放出后,经办行对项目贷款的使用、效益等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
(六)贷款到期,要及时收回本息。凡因工作问题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在下年度减少以至不予安排新的贷款项目。
(七)经办行要对实施项目每年进行一次考核,项目终结后要进行总体评价。各级行要按时逐级填报《中国农业银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贷款统计表》。分行每季要向总行书面反映工作情况,每年要向总行提交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和效益,贷款发放进度及质量,贷款管理及收本收息等情况。
(八)贷款严格按项目管理。各级行要积极参与贷款项目推荐工作,认真协助有关方面尽快建立项目库,逐步做到项目库里经常保持二倍以上预选数量的可实施备选项目,最终达到农业银行可直接从项目库中择优选项。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要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解释、修订权属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电力部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3年11月12日,电力工业部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的管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果的水平,促进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交流和推广,促进电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国家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部制定了《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满足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技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遵守国家关于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本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精简节约的精神进行。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1.解决电力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取得的、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3.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或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四条 科技成果的鉴定一般应在其计划或任务整体完成后进行。科技成果在关键技术或成果权属问题上存有争议的,应在其争议解决后再行申请鉴定。
第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可采用以下形式:
1.通信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以书面形式中进行审查、评价、并由组织鉴定单位汇总后作出结论。鉴定合格的,发给鉴定证书(格式见附件1),并将专家的书面审查意见(格式见附件2)附在鉴定证书之后。
2.会议鉴定:对属于本系统或本单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必要时可以召开专家鉴定会议;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并指定鉴定技术负责人,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审查、评价并做出结论。鉴定合格的由组织鉴定单位发给鉴定证书。
第六条 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被应用实施半年(含半年,以下同)以上,并提供如下一套技术文件和资料:
1.项目合同或计划审批(任务委托)文件(自选项目不要求);
2.试验研究报告(可含测试报告)和其它有关技术资料;
3.电力科技成果数据库查新报告;
4.实施单位出具的应用证明;
5.组织鉴定单位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新产品鉴定的有关具体要求参照国家计委的《新产品鉴定验收办法》另行补充规定。
所提供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应符合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第七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一般由下达计划(委托任务)单位、合同委托方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也可由上述部门或单位委托或指定有关单位主持或组织进行。属于委托鉴定的,委托方为组织鉴定单位并由委托方出具《鉴定委托书》(格式见附件3),受委托单位为主持鉴定单位;属于指定鉴定的,被指定单位为组织鉴定单位。
第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填报《鉴定申请表》(格式见附件4)一式三份(一份存组织鉴定单位,一份交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一份批复给申请单位),并提供一套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
第九条 应根据《鉴定申请表》和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预审查。属于计划、合同项目的,由下达计划(或委托任务)单位或合同委托方负责预审查。预审查意见应包括是否同意鉴定、组织鉴定单位、鉴定的形式、参加鉴定的专家名单、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列顺序等。
第十条 预审查合格的项目,应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进行形式审查,即审查申请鉴定项目在鉴定材料、实施时间、申请程序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形式审查合格、并经本单位专业主管领导审核、批准的,即可给出预定的鉴定证书编号,通知鉴定的申请单位,并准备鉴定工作的具体事项。在未取得预定鉴定证书编号之前,不应确定鉴定日期。
第十一条 视同鉴定是对科技成果审查、评价的另一种方式,视同鉴定与通信鉴定或会议鉴定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 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同已有鉴定意见:
1.计划或合同的项目,已被实施应用半年以上,经下达计划(委托任务)单位或合同委托方进行正式验收,并出具现场检测报告等证明文件的;
2.已被实施应用一年(含一年,以下同)以上,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成熟,已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现场检测证明(在本单位实施应用的,应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
3.由省(部委)级(含省、部委级,以下同)以上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并出具测试报告和评价结论的;
4.经有关部门正式颁发并实施一年以上的有关规程、规范、标准等;
5.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证明的;
6.科学理论成果通过省、部委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公开一年以上,由完成单位组织五名(含五名)以上同行专家提出书面评价意见(格式见附件2)的。
第十三条 符合本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要求、已有视同鉴定意见的科技成果,可根据需要申请办理视同鉴定。办理视同鉴定,应由其第一完成单位负责填写《鉴定申请表》(一式二份,格式见附件4)和《视同鉴定证书》草案(格式见附件5)并提供一套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报送其主管部门或单位审查,视同鉴定证书草案由部科技司或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同)电力局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 根据精简节约的精神,应视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的形式的关系可参考“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的对应关系表”(附表件6)。
第十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省电力局负责本主管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上述部门和单位一般不作为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
部直属各电力设计院、水电勘测设计院、水电工程局、高校、科研单位、归口管理单位可以组织其自选项目的科技成果的鉴定;由上述单位作为横向委托项目的被委托方而完成的科技成果,其鉴定一般应由项目委托方负责组织,委托方无科技成果鉴定权时,应由委托方有鉴定权的上级单位或部门负责组织,也可在征得有鉴定权的委托方或委托方有鉴定权的上级单位或部门同意后,由被委托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均不得从被鉴定或办理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中产生。
第十六条 应聘参加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的专家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中级技术职务(称);
2.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同行学术、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不是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
组织鉴定单位的管理干部,不作为其自身下达和直接管理的计划项目的鉴定的应聘专家。
鉴定技术负责人不应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中产生。鉴定委员会或应聘参加通信鉴定的专家人数为7~15人,其中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中产生的不超过七分这一。在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讨论、表决时,参加科技成果研究的人员均应回避。
第十七条 应用技术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3.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6.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7.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8.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十八条 软科学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得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3.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4.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6.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7.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十九条 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2.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3.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4.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学术水平;
5.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6.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7.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第二十条 视同鉴定时,本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内容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提出草案。
第二十一条 由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其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可参照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办理。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办理。
第二十二条 通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负责汇总应聘专家的书面意见,并依据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下同)以上应聘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提交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见本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以下同)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后形成鉴定结论。
会议鉴定时,鉴定委员会要对提交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按少数服从多数(须经鉴定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原则通过鉴定结论,鉴定结论及投票情况记入鉴定证书(草案),由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
视同鉴定时,由审批视同鉴定部门或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参照本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要求,及对提交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形成视同鉴定审批意见,审核合格的视同鉴定证书草案由审批视同鉴定单位盖章后生效,即为正式的视同鉴定证书。对申请办理视同鉴定的单位所提交的视同鉴定证书草案不符合本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要求的,应责成其补正。
第二十三条 应聘参加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的专家要对其作出的鉴定意见的正确性承担技术责任,并负有保守技术秘密的责任。参与了鉴定委员会讨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均应对会议讨论情况保守秘密。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应在鉴定结论中注明。对于应聘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发给技术咨询费。鉴定工作所需费用由申请鉴定单位负担。
第二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对鉴定委员会提交的鉴定证书草案进行认真审核,发现有重大缺陷的,应责成原鉴定委员会进行补充鉴定;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在鉴定工作中搞形式主义的,应驳回鉴定证书草案,可另行组织鉴定委员会重新进行鉴定。
审核合格的鉴定证书草案由组织鉴定单位盖章后生效。即为正式的鉴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 技术上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电力生产建设有全局性影响的应用技术和科学理论成果,可申请由部组织鉴定。
部组织的鉴定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代部进行预审查(修造企业新产品鉴定由部电力机械局代部进行预审查),并报部总工或总工以上领导审批。经审批同意的,由部科技司代部组织鉴定工作,通过鉴定的,由科技司代部颁发鉴定证书,鉴定证书盖用“电力工业部技术鉴定专用章”。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科技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单位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的鉴定,统一本单位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的编号(编号方式见附件7),未按要求统一编号的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不予承认。
第二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
| 建 议 密 级 | |
------------------------------------------
| 批准密级及编号 | |
------------------------------------------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编号( ) 鉴字 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完成单位:
鉴 定 形 式:
组织鉴定单位:
鉴 定 日 期:
一、成果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指标
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
三、鉴定意见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四、主持鉴定单位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五、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提供单位
七、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
|序号|姓 名|年龄|文化程度|所学专业|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鉴 定 委 员 名 单
------------------------------------------------------------------------------
|序号|鉴定会职务|姓 名|工作单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签 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科技成果专家评审意见表
科技成果名称:
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员:
应邀评审专家姓名:
专家评审意见表发出日期:
返出日期:
组织评审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专家评审意见:
----------------------------------------------------------------------------
| |
| |
| |
| |
| |
| |
| 评审人(签字): |
| (如填写不下,可另附页) 年 月 日|
----------------------------------------------------------------------------
----------------------------------------------------------------------------
|评| 姓 名| | 性 别| | 出生年月| |
|审|----------------------------------------------------------------------
|专| 熟悉专业| | 职务(称)| |
|家|----------------------------------------------------------------------
|简| 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编| |
|况| | |
|--------------------------------------------------------------------------
|评审专家所在单位意见: |
| |
| |
| (盖章) |
| 年 月 日 |
----------------------------------------------------------------------------
注:1.科技成果的通信鉴定或有关视同鉴定时,以此表格式征求同行专家的书面意见。
2.此表应附有一套被评审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由组织评审单位提供),评审专家和
评审专家所在单位均负有对被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的保密责任。
3.组织评审单位和评审专家所在单位均负有对专家评审意见的保密责任。
4.组织评审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并视专家评审意见情况的酌情对评审专家支付一定的评
审费。
填写说明
1.本表第1页由组织评审单位填写;第2页由评审专家填写,第3页由评审专家所在单位
填写。
2.本表应用钢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3.专家评审意见应视被评审科技成果的情况分别包括如下内容:
(1)应用技术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②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③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④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⑤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⑦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2)软科学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②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③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④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⑤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⑥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3)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②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③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④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学术水平;
⑤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⑥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⑦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鉴定委托书
(存 根)
编号:
鉴定证书编号(预定):
项 目 名 称:

任务来源(计划合同编号):
项 目 起 止 时 间: 年 月— 年 月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受委托主持鉴定单位:
拟 办:
审 核:
签 发:
年 月 日

鉴定委托书
※ ※ ※ ※ ※ ※ ※ ※ ※ ※ ※ ※
编号:
---------------------------- :
项目完成单位-------------------------- 申请对《 》项目进行鉴
定,经审查符合有关规定,同意对该项目进行会议(通信)鉴定。现委托你单位代----------
--------主持鉴定工作,具体事宜请你们直接与有关单位商议。
附:鉴定证书编号(预定):

(委托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鉴 定 申 请 表
预定鉴定证书编号:
------------------------------------------------------------------------
| 鉴定基本 | 鉴定| 鉴定 |鉴 定|通 信|鉴 定| |鉴 定| |
|情况(核准)| 类别| 视同鉴定|形 式|会 议|时 间| |地 点| |
------------------------------------------------------------------------
|项 目 | |
|名 称 | |
------------------------------------------------------------------------
| 鉴定基本 |鉴定 | 鉴定 |鉴 定|通 信|鉴 定 | |鉴 定| |
|情况(核准)|类别 | 视同鉴定|形 式|会 议|时 间 | |地 点| |
------------------------------------------------------------------------
|任何来源、计划(合同)编号| |
------------------------------------------------------------------------
| 工作起止时间| |
------------------------------------------------------------------------
|主| |
|要| |
|完| |
|成| |
|单| |
|位| |
------------------------------------------------------------------------
|推荐组织鉴定单位| |
------------------------------------------------------------------------
|提| |
|供| |
|鉴| |
|定| |
|文| |
|件| |
|资| |
|料| |
|目| |
|录| 申请单位的科技档案部门意见: (盖 章) |
| | 年 月 日 |
------------------------------------------------------------------------
推荐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
------------------------------------------------------------------------------
序号 鉴定会职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申请单位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
|预审查单位审批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组|形式审查情况: |
|织| |
|鉴|形式审查人(签字): |
|定|----------------------------------------------------------------------
|单| |
|位| |
|审| |
|查| (盖 章) |
|意|专业主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见| |
|--------------------------------------------------------------------------
|备| |
| | |
| | |
|注| |
----------------------------------------------------------------------------
填写说明
1.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填此表并附有关技术资料一套,按申请单位→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预审查单位→组织鉴定单位的程序依次上报。
2.“预定鉴定证书编号”、“鉴定基本情况(核准)”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填写。
3.第1、2页自“项目名称”以下各栏内容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
4.“主管单位意见”应对“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序、“推荐组织鉴定单位”、“推荐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等栏内容提出审查意见。
5.“预审查单位审批意见”应对上述第4条说明中所列内容提出审批意见。
6.“组织鉴定单位审查意见”应负责申请鉴定项目的形式审查和确定鉴定类别鉴定形式、鉴定时间、鉴定地点,对通过审查的,给出预定鉴定证书编号。
7.“主管单位”、“预审查单位”、“组织鉴定单位”中若有为同一单位的,只需在较后栏目中填写一次意见,并在前面栏目中注明。
------------------------------------
| 建 议 密 级| |
------------------------------------
| 批准密级及编号| |
------------------------------------
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
编号( ) 鉴字 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完成单位:

审 批 单 位:
审 批 日 期:

一、成果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指标
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
三、视同鉴定证明及技术文件目录
四、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审批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五、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
序号 姓 名 年龄 文化程度 所学专业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
------------------------------------------------------------------------------
------------------------------------------------------------------------------
------------------------------------------------------------------------------
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的对应关系表
--------------------------------------------------------------------------------------------------
成果 | 鉴 定 | 视 同 鉴 定
|----------------------------------------------------------------------------------------
类别 | 通信| 会议| 计划、合| 实施、应用| 省、部级| 已经有关| 获发明 | 公开一年以|
| | | 同项目,| 一年以上,| 以上专业| 部门正式| 专利权 | 上组织五名|
| | | 通过验收| 由实施单 | 检测机构| 颁布实施| 有实施 | 以上专家书|
| | | | 位出具证明| 检测 | | 证明 | 面评价 |
----------------------------------------------------------------------------------------------------
新设计 | | √ | √ | √ | | √ | | |
----------------------------------------------------------------------------------------------------
新技术、| √ | √ | √ | √ | | | | |
新工艺 | | | | | | | | |
----------------------------------------------------------------------------------------------------
新产品 | | √ | √ | | √ | | | |
----------------------------------------------------------------------------------------------------
计算机 | | √ | √ | √ | | | | |
软件 | | | | | | | | |
----------------------------------------------------------------------------------------------------
标准、 | √ | | | | | √ | | |
规范 | | | | | | | | |
----------------------------------------------------------------------------------------------------
软科学 | √ | √ | √ | √ | | √ | | √ |
----------------------------------------------------------------------------------------------------
已有成果| √ | | √ | √ | | | | |
的推广 | | | | | | | | |
应用 | | | | | | | | |
----------------------------------------------------------------------------------------------------
发明专 | | | | √ | | | √ | |
利项目 | | | | | | | | |
------------------------------------------------------------------------------------------------------
信息研究| √ | | | | | | | √ |
------------------------------------------------------------------------------------------------------
论文、 | √ | | | | | | | √ |
研究报告| | | | | | | | |
----------------------------------------------------------------------------------------------------
电力部关于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视同鉴定证书编号方式的规定
(××) (视)鉴字× ×××号
(1) (2) (3) (4)
(1)鉴定年度(两位阿拉伯数字)。
(2)组织鉴定单位简称(汉字)。
(3)鉴定分类(一位阿拉伯数字):
“1”表示新成果;
“2”表示采用新技术成果;
“3”表示推广应用成果;
“4”表示标准化成果;
“5”表示软科学成果;
“6”表示科技管理、科技信息成果;
“7”表示科学理论成果;
(4)本年度内鉴定顺序号(三位阿拉伯数字)。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1.解决电力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取得的、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3.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或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三条 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以下简称登记)随时进行,要求已通过鉴定或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尽快申报登记(科技成果在关键技术或成果权属问题上存有重大争议的,应在其争议解决后再申报登记)。
第四条 科技成果登记的申报程序是:
1.一个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做为申报单位,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1)基层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该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各电管局、直属省(自治区)电力局、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的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预审,预审合格后上报。
(2)部直属高校、科研单位完成的项目,经本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预审合格后上报。
2.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以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所列的为准)作为科技成果的申报单位,由申报单位与其它共同完成单位协商(另附能表明已经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的证明)后,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3.部归口管理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直接上报。
4.电力系统外的申报单位申报科技成果登记的程序是:
(1)属于电力系统单位委托任务的,按委托任务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2)非电力系统委托任务的,通过电力系统所属的科技成果直接受益单位,按该受益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5.由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其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可参照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办理。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的,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办理。
第五条 科技成果申报登记应提交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包括:
1.《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格式见附1);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或《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
3.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或视同鉴定时提交的主要技术文件和资料。
上述材料1、2均要求一式两份,材料3一式一份(其中,材料1、2各一份由预审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归档管理;材料1、2、3各一份由预审单位上报)。
在报述上述材料1、2 3的同时鼓励将材料1以软盘或远程通讯传输的形式报送。
第六条 对于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由部科技司定期地以《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公报》的形式予以分布。
第七条 科技成果登记的申报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如发现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在科技成果公报上宣布撤销登记。
第八条 有关已登记科技成果的争议,由科技成果登记的预审单位负责处理或协商解决。
第九条 未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得申报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励。
第十条 拥有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应作为考核单位或个人对电力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大小的依据之一,对在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科技成果登记是科技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被登记的科技成果是电力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来源。电力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是国内电力行业检索查新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 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登记的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电力工业部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负责,包括以申报登记的科技成果的受理、形式审查等。
第十三条 凡获得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应用基础理论成果除外)均应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并填报《科技成果报告表》,有关登记程序和条件仍按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办理。
第十四条 各预审单位可根据本主管系统(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建立本主管系统(单位)的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制度,有关管理办法可参照本管理办法制订并报部科技司备案。
第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
--------------------------------------------------------------------
部登记号| C80A | | 部登记 |C80B| |
| | |受理日期 | | |
--------------------------------------------------------------------
--------------------------------------------------------------------
汇总单位序号|C80C| | 申报单位类别|C80D| |
--------------------------------------------------------------------
----------------------------------------------------------------------
科技成果 C22A
中文名称 限35个汉字
----------------------------------------------------------------------
科技成果 C21A
英文名称
----------------------------------------------------------------------
中图法分类号 C16A 电力成果分类代码 C16B
----------------------------------------------------------------------
主题词 C45A
----------------------------------------------------------------------
自由词 C45B
----------------------------------------------------------------------
研究起始日期 C73A 研究终止日期 C73B
----------------------------------------------------------------------
成果密级 C74A 0—非密 2—内部 保密截 C74B
3—秘密 4—机密 止日期
------------------------------------------------------------------------
任务来源 C83D 1—国家攻关 2—国家其它计划 3—部下达
4—其它省部下达 5—企业委托 6—自选
7—非职务 8—其它
------------------------------------------------------------------------
成果类别 C83A 1—新成果 2—采用新技术 3—推广应用 4—标准
5—软科学 6—科技管理、科技信息 7—理论成果
------------------------------------------------------------------------
成果水平 C84A 1—国际领先 2—国际先进 3—国内领先
4—国内先进 6—其它
------------------------------------------------------------------------
专利情况 C70D 1—已获专利 2—已申报专利 专利 C70B ——
3—未申报专利 项数
------------------------------------------------------------------------
专利号 C70A 国际专利 C70C ———
分类号(IPC)
------------------------------------------------------------------------
完成单位总数 C94A 完成人员总数 C95A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中山市乡村“四旁”绿化 保护管理规定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


印发《中山市乡村“四旁”绿化保护管理规定》的通知

中府[2000]88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现将《中山市乡村“四旁”绿化保护管理规定》印发给 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OOO年十二月五日



中山市乡村“四旁”绿化 保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对乡村“四旁”绿化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乡村“四旁”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乡村“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下同)绿化物(果、竹、木、花草等)的保护管理。城区绿化保护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中山市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本市乡村“四旁”绿化实施统一监督,并协调有关事务。中山市林业局是负责本市乡村“四旁”绿化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市水利、电力、建设、规划、环保、海洋与水产、农业、公安、交通、航运等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助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市乡村“四旁”绿化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根据镇区政府确定的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的要求,贯彻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草则花草、适地适树的原则,落实本辖区的乡村“四旁”绿化工作,组织群众做好乡村“四旁”绿化保护管理工作,做到认真种植、细致管护、权责清晰、效益显著。
第五条 落实管理队伍,实行地段岗位责任制,确保种一棵活一棵,种一段成一段;镇区政府及其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依法制定相应的规定,规范保护管理乡村“四旁”绿化的行为。
第六条 广大群众应充分利用宅旁周围栽植果、竹、木、花草。
第七条 对乡村“四旁”绿化实行部门和单位负责制。
公路两旁、江河两岸、村庄周围各有关主管单位、村民委员会是乡村“四旁”绿化的责任单位。工矿区、机关、学校以及农场、渔场经营地区的乡村“四旁”绿化,以该单位为责任单位。
各责任单位的乡村“四旁”绿化任务,由所在地的人民政府下达责任通知书予以确认。
第八条 依法保护乡村“四旁”绿化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合法权益,执行“谁种谁收”、“谁投资、谁收益”的政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经营者、管理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对因勘查、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需要砍伐或修剪乡村“四旁”果、竹、木的,由施工单位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办理有关手续后方能施工砍伐或修剪,但村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确因救灾、抢险需要,可先行施工,事后补办有关手续。
第十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乡村“四旁”绿化物上悬挂影响其生长的附着物,或倾倒有损绿化物正常生长的有害物质,违反本条规定的,责令改正;使绿化物受损的,按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十一条 滥伐、盗伐、毁坏乡村“四旁”绿化物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对乡村“四旁”的百年以上的古树和稀有名贵树种、具有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的树木,以及种植年限30年以上、胸径(离地面1米高处)30厘米以上的长寿命树(长生树),要严加管护,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或其指定的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古树名木的档案和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养护管理。在单位管界内或者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名木,由该单位或者居民负责养护。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技术指导。
严禁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确需迁移古树名木的,必须经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每年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四旁”绿化工作组织检查验收,成活率不足85%的,不得计入年度乡村“四旁”绿化完成数内。镇区检查验收结果报市绿化委员会,市绿化委员会根据上报结果组织复查,并将复查结果通报全市。
第十四条 对乡村“四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和人员,由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或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对未完成当年任务者予以批评,连续两年未完成任务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